你的位置: > 重庆信息港 > 综合信息 > 网络语言凸显社会心态

网络语言凸显社会心态

发布于 2015-01-28 14:41  
评论:网络语言凸显社会心态

 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镜子。(图源网络)

  规范网络流行语、加强对汉语的保护,有着良善的初衷。然而,这种对网络流行语“另眼相看”的做法,只是在道德上看上去很美好,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发挥作用。当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处于断裂状态,当社会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,就会沦为“说”的规范,成为“稻草人”。

  伴随着社会变迁,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,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塑造。部分网络流行语不仅丰富了社会语言的表达形式,也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。因此,我们不能戴着“有色眼镜”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先入为主的社会排斥,而是要扬长避短,发挥其正功能,规避其负功能。

  以“屌丝”为例,在向上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的当下,“高富帅”、“屌丝”等充满浓厚社会分层色彩的网络流行语,说到底是一种标签化,透视出老百姓对阶层固化的不满与焦虑。 “屌丝”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嘲讽、自我贬低和自我矮化的表达形式,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另类的利益诉求——希望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多元开放,希望人生突破和阶层跨越的机会越来越多。

  在一个多元多变的时代里,社会治理需要融入“异质思维”——对新出现的新现象、新问题,不能一味进行忽略、约束甚至限制,而是要以一种开放、包容的态度来面对,通过制度化、规范化渠道将这些新变化及时地纳入社会运行的正常轨道上来,实现从“非主流”到“主流”的转变。只有将“差异化视角”融入网络流行语治理之中,整个社会才会更有活力和生机。

  面对网络流行语,我们不能 “因噎废食”,而是要学会打捞背后“沉没的声音”。只有改变坚硬的现实,尊重和回应公众利益诉求,修复不良社会心态,一些听上去不那么“顺耳”的网络流行语才会减少生存空间。

最多关注
  • 今日
  • 本周
  • 年度